降维是机器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种思想。在机器学习中经常会碰到一些高维的数据集,它们会占用计算机的内存和硬盘空间,而且在运算时会减缓速度。
降维能够使得数据量被压缩,加快运算速度,减小储存空间,以及方便可视化的观察数据特点。

PS:在降维中,我们减少的是特征种类而不是样本数量,样本数量m不变,特征值数量n会减少。

主成分分析算法(PCA)

一种常用的降维算法是主成分分析算法(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),简称PCA

PCA是通过找到一个低维的线或面,然后将数据投影到线或面上去,然后通过减少投影误差(即每个特征到投影的距离的平均值)来实现降维。

上图是一个包含二维特征值的样本集。黑色的叉代表样本,红色的线表示找到的低维的线,绿色的叉则是样本投影在线上的位置。而它们的投影距离就是PCA算法所需要考虑的。

通过上图可以看出PCA算法就是找出一个线,在数学上就是一个向量,使得其他样本投影到该向量上的距离最小。

推而广之:
一般情况下,将特征值的维度从n降到k,就是找到k个向量$u^{(1)},u^{(2)},…,u^{(k)}$,使得样本在这些向量上的投影最小。

例如,2维降到1维,就是找到1个向量,即一条线;3维降到2维,就是找到2向量,即一个平面。

PCA和线性回归的区别

  • 在线性回归中,最小化的是没有样本到预测线的平方误差,它们之间的距离是垂直距离。
  • 在PCA中,最小化的是投影距离,或者说是正交距离。

算法过程

数据处理

假设有m个样本集:$x^{(1)},x^{(2)},…,x^{(m)}$
下面需要对数据做一下特征值缩放或者均值归一化。
先计算出平均值,然后用样本值减去平均值。
$\mu_i=\frac{1}{m}\sum_{i=1}^m x_j^{(i)}$
然后用$\frac{x_j^{(i)}-\mu_i}{s_j}$ 替换$ x_j^{(i)}$,$s_j$可以是数据最大值最小值的范围或者标准差。

算法部分

  1. 计算协方差矩阵(covariance matrix)
    $$\Sigma = \frac{1}{m}\sum^m_{i=1}(x^{(i)})(x^{(i)})^T$$

PS:假设$x^{(i)}$为一个n维向量(n * 1),$(x^{(i)})(x^{(i)})^T$则是一个n维方阵。

  1. 计算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向量(eigenvectors)
    可以通过奇异值分解(SVD)来获得:

    1
    [U,S,V] = svd(Sigma);

    我们需要的就是矩阵U,他是一个n维方阵$U \in \mathbb{R}^{n \times n}$,它的每一列就是我们需要的向量:
    $$ U = \left[ \begin{matrix} u^{(1)} & u^{(2)} & … & u^{(n)} \end{matrix} \right]$$

  2. 获取Ureduce矩阵
    当要从n降维到k,从矩阵U中取前k个向量就可以了:
    $$Ureduce = \left[ \begin{matrix} u^{(1)} & u^{(2)} & … & u^{(k)} \end{matrix} \right]$$

  3. 计算投影后的矩阵
    $$ z^{(i)} = Ureduce^T \cdot x^{(i)} $$

PS:$Ureduce^T$ 是一个 k×n 维的矩阵,$x^{(i)}$ 是一个n×1维的向量,两者点乘后就是一个z×1的向量,这样就得到了我们需要的。

回到原来的维度

使用$Ureduce$矩阵可以降维:
$$ z^{(i)} = Ureduce^T \cdot x^{(i)} $$
那么要回到原来的维度上去就需要:
$$ x_{approx}^{(i)} = Ureduce \cdot z^{(i)} $$

这里我们只能得到原来的近似值

选择降维的维度

$x_{approx}^{(i)}$与$ x^{(i)}$ 近似相等,两者之间的差就是投影误差,或平均平方映射误差:
$$ \frac{1}{m}\sum_{i=1}^m || x^{(i)} - x_{approx}^{(i)} ||^2 $$

数据的总变差(total variation),即样本的长度平方的均值:
$$ \frac{1}{m}\sum_{i=1}^m || x^{(i)} ||^2 $$

选择维度k的最小值的方法:
$$ \frac{\frac{1}{m}\sum_{i=1}^m || x^{(i)} - x_{approx}^{(i)} ||^2}{\frac{1}{m}\sum_{i=1}^m || x^{(i)} ||^2} \leq 0.01 $$

表示平方投影误差除以总变差的值小于0.01,用PCA的语言称之为保留了99%的差异性
PS:这个值是可以变化的,可以是95%,90%,85%等等。

使用循环验证的办法:
初始化$k=1$,然后计算出$Ureduce$,通过$Ureduce$计算出$z^{(1)},z^{(2)},…,z^{(m)} $和$x_{approx}^{(1)},x_{approx}^{(2)},…,x_{approx}^{(m)}$,然后通过上方的公式计算出值是不是小于0.01。
如果不是,增加k值,直到获得最小的k值满足条件。

快捷办法

1
[U,S,V] = svd(Sigma);

通过奇异值分解的到的矩阵$S$是一个n维的对角矩阵:
$$ S = \left[ \begin{matrix} s_{11} & 0 & … & 0 \\ 0 & s_{22} & … & 0 \\ … & … & … & … \\ 0 & 0 & … & s_{nn} \end{matrix} \right] $$

通过这个矩阵可以来计算:
$$ 1 - \frac{\sum_{i=1}^k S_{ii}}{\sum_{i=1}^n S_{ii}} \leq 0.01 $$
也可以用下面的式子:
$$ \frac{\sum_{i=1}^k S_{ii}}{\sum_{i=1}^n S_{ii}} \geq 0.99 $$
这种方法就非常快捷高效。

使用PCA的建议

我们在训练集上通过PCA获得矩阵$Ureduce$,在交叉验证集和测试集上就不能再使用PCA来计算矩阵了,而是直接用训练集里的矩阵来映射交叉验证集和测试集上的数据。

PCA最常用的就是压缩数据,加速算法的学习,或者可视化数据。

  • 压缩数据
    将数据压缩到合适的维度,用来加速算法。
  • 数据可视化
    将数据的维度降到2或3维以便画出图像。

PCA的错误用法,用来防止算法过拟合
算法过拟合的原因之一是算法过于复杂,特征值的维度过高,使用PCA可以降低维度,看起来会有效,但是实际上效果很差。防止算法过拟合还是使用正则化的方法来实现。

还有一个注意点。就是在设计一个机器学习算法时,不用一开始就考虑降维,先在不使用PCA的条件下设计算法,当算法出现问题,例如,算法计算过慢,占用大量内存…,之后当确定需要使用PCA的时候再继续使用。